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嘉峪关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8-04-02 11:00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嘉政办发〔2018〕2号  

各区,市政府各部门,在嘉各单位:  

《嘉峪关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第25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1月3日  

(此件公开发布)  

 

嘉峪关市文化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实现建设嘉峪关文化旅游名城的战略目标,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嘉峪关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促进嘉峪关市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甘肃省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若干政策规定》(甘政办发〔2012〕38号)、《甘肃省“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甘政办发〔2016〕135号)以及《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嘉政发〔2016〕67号)、嘉峪关《关于加快建设特色文化强市的实施办法》(嘉政发〔2012〕36号)、《关于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嘉发〔2015〕4号)、《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2014)的总体要求,结合国家、省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背景  

(一)文化产业支持性政策的相继出台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新思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格局;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布局。2015年,国家、甘肃省及嘉峪关市文化发展相关政策密集、系统出台,内容涵盖公共文化服务、“互联网+”、创业创新、文化企业扶持、双效统一等多个方面,这些政策与党的会议精神一脉相承。随着文化产业战略部署转化为具体产业政策,文化产业建设的不断推进,为嘉峪关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良好  

2016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34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4%,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5%,比上年提高0.63个百分点,达到历史新高,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凸显,已成为当前经济增长的亮点之一;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与经济结构转型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和优化产业结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国际市场对中国文化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随着国内文化企业的快速壮大发展、国家竞争力加强,文化产品的出口将快速增长。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嘉峪关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环境。  

(三)“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背景  

“一带一路”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全面指导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四国期间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此后“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2013年12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甘肃省位于陕西、宁夏、新疆、青海、四川和内蒙古六省区的中间地带,地处亚欧大陆桥的核心地带,有条件成为泛中亚交易中心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节点城市,嘉峪关市文化产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背景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我国首个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是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实现转型跨越的有利尝试。2013年,甘肃省出台《关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形成和完善“1313”工程和现代文化产业“6551”体系,大力发展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复合型、非公有型、外向型、高科技型等六类文化产业,重点发展出版发行和印刷、广电影视和网络传输、演艺娱乐、文化旅游、民间民俗工艺品加工等五类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文化创意、节庆会展、数字内容、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等五类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出版发行和印刷产业首位产业。嘉峪关市文化资源富集,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五)“酒嘉一体化”的发展背景  

2015年,甘肃省住建厅发布的《甘肃省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年)》明确提出,要“合并酒泉、嘉峪关两市”,首次在省级战略层面为两市合并指出了方向——发展酒-嘉向西开放门户综合发展区;酒嘉经济区建设成为支撑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有利于国内外经济一体化发展,也有利于培育带动河西地区经济迅速成长的增长极;嘉峪关市与酒泉市临近,随着酒嘉区域合作的不断推进,酒泉、嘉峪关一体化发展、酒嘉都市区、省域次中心城市、城市融合互动发展新格局的逐渐形成,嘉峪关市文化产业能够在河西五市旅游联动发展中实现进一步的突破。酒嘉一体化战略为嘉峪关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区域战略机遇。  

二、发展优势  

(一)空间区位优势比较突出  

嘉峪关市地处“丝绸之路”甘肃段腹地,自古就是“丝绸之路”重镇,也是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和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东临河西重镇酒泉市肃州区,距省会兰州776千米,西连石油城酒泉玉门市,至新疆哈密650千米,南倚祁连山张掖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接壤,北枕黑山与酒泉市金塔县相连接,中部为酒泉绿洲西缘,地理区位优势突出;嘉峪关市已建成公路、铁路、航空立体化交通格局,其中嘉峪关机场是中国西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机场之一,1953年7月1日正式通航,是欧亚航路通信导航枢纽;嘉峪关火车站是河西走廊最大的铁路枢纽编组站;兰新高铁的建成通车极大地提高了嘉峪关市游客吞吐量。  

(二)文化资源要素聚集度高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长城的组成部分,嘉峪关市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也是明代万里长城沿线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为壮观的一座关城,素有“天下第一雄关”的美名;域属丝绸之路中段的河西段中部,是河西走廊东西道路交通的要道,是汉唐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的贸易地带,也是丝绸之路河西道的边关要塞,素有“河西第一隘口”之称,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形成了独具代表性的边关文化。嘉峪关市长城文化、丝路文化、边关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有效促进了文化资源优势向旅游产业优势的转变、潜在社会价值向现实经济效益的转化,实现了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三)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良好  

2016年,嘉峪关市城镇化率为93.44%,人口24.59万人,人均GDP为62641.8元。高城镇化率是嘉峪关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城镇居民的增加带来的文化需求规模迅猛增长、文化需求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居民素质整体提高;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比重较小,提升空间巨大;兰新高铁的开通使得嘉峪关市五小时经济圈人口规模可观,周边酒泉、张掖、西宁、兰州等市常住人口830余万,文化消费潜力巨大,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消费市场;以长城文化、丝路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在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文化旅游市场广阔,产业发展条件良好。高城镇化率和消费潜力有利于嘉峪关市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和瓶颈约束,缩小城乡差距,为扩大文化消费需求提供长远支撑和根本保障。  

(四)文化旅游聚集效应明显  

嘉峪关市加大招商引资落地兑现力度,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先后引进中国传媒、深圳华强、甘肃中贸等知名文化旅游企业,建设了方特欢乐世界、丝绸之路博览园、观礼古镇等文化旅游重点项目,总投资过百亿元的文化产业园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以5A级旅游景区为龙头、4A级景区为主体、3A级景区为补充,文物古迹游、现代工业游、生态观光游于一体的大旅游格局;随着嘉峪关方特欢乐世界的开园,大批省内外游客纷纷慕名而来,“方特效应”凸显,2016年,嘉峪关市全年接待旅游人数达到70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5.3亿元,分别增长23.2%和25.9%;受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效应、国际和国家旅游热影响,嘉峪关市旅游人口、旅游收入双双实现大幅增长,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聚集效应已经初步显现,旅游业的高速增长带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嘉峪关市文化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  

(五)文化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2016年,嘉峪关市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全年累计实现增加值4.96亿元,同比增长15.08%(全省平均增速15%),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3.24%,占第三产业比重4.98%。入库的255家文化企业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5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6.17%。全市文化产业单位255家,其中,文化企业196个,行政事业单位21个,非营利机构22个,三者之间的结构之比为82:9:9,当年创造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之比为85.5∶14∶0.5,从业人员之比是55∶29∶16,文化企业数、从业人员数、创造的增加值在总量结构中所占比重都有明显提高,显示出嘉峪关市文化产业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已经出现了实质性增长,文化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六)文化产业投资多元发展  

“十二五”期间,嘉峪关市大力推动文化项目投资,投建一批文化项目,累计投资40.25亿元,是“十一五”期间投资的2.79倍,文化产业投资年均增长30.54%,至2015年底全市文化产业资产总量达33.02亿元;目前已经建成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工程、嘉峪关方特欢乐世界、嘉峪关南湖文化生态园、雄关冰雪文化产业园、三禾雄关奇石城、雄关博物馆、辉煌美术馆等重点文化项目,以丝绸之路文化博览园、观礼古镇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园区正在建设之中,即将开始运营。  

(七)文化企业效益明显提升  

2015年,嘉峪关旅游景区管理开发有限公司、嘉峪关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嘉峪关方特欢乐世界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嘉峪关三禾雄关奇石有限公司等重点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75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经营收入比重67%;从业人员1776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比重34.12%;上交税金2016万元,占全市文化产业税金比重83.62%;实现增加值3.3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76.57%,重点企业的稳定增长促进了全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2016年度文化创意、文化传媒、文化旅游服务等新兴业态的文化企业大量增加,同比增速在35%以上。  

三、存在问题  

(一)文化产业总量相对较小  

2016年,嘉峪关市文化产业全年累计实现增加值4.96亿元,同比增长15.08%,但文化产业规模与文化产业先发区域相比依然较小;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低于全省平均速度,对嘉峪关市社会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度不够;品牌建设相对滞后,文化产业规模、质量效益与全国总体水平差距较大,缺乏核心竞争力,与文化资源富集度较高的地位不相称,属于典型的后发型区域。  

(二)新型文化产业基础薄弱  

2016年,嘉峪关市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全年累计实现增加值4.96亿元,同比增长15.0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3.24%,占第三产业比重4.98%。但文化产业中文化艺术服务与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5亿,占全市文化产业的比重约67.62%,而动漫产业、网络游戏、创意设计、数字内容、文化会展等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滞后,占比较小,新型文化产业基础薄弱。  

(三)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缓慢  

嘉峪关市文化产业呈现出明显的“倒金字塔”结构,大型文化企业、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发展迅速,占全市文化产业总量已高至94%,但是小微文化企业则发展缓慢;同时,扶持中小微文化企业的优惠政策迟迟不能落地。但从目前政策落地情况看,只有强力推行的“文银通”项目得到落实,解决了部分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困难,其他有关土地、财政、税收、人才储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迟迟不能落地。  

(四)传统文化行业下行趋势明显  

近几年来,嘉峪关市文化创意、文化投资传媒、会议会展等行业新增大量注册企业,新兴业态文化企业发展步伐加快,新的文化载体不断更新,但传统文化行业因此受到较大冲击,报纸、图书零售、印刷、网吧、广告、摄影、娱乐等行业经营日趋艰难,网吧、娱乐会所、印刷等传统文化企业快速弱化和消亡。2015年,文化产业中的印刷、网吧、广告三个行业创造的增加值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76.48%、79.39%和24.03%。  

(五)文化产业辐射带动效应较小  

近几年来,嘉峪关市虽然已涌现出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企业,但从整体数量、规模、经济效益等方面看,嘉峪关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发达地区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文化产业综合效益与辐射带动效应较小,难以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升;嘉峪关市距其他市州空间距离较远,周边人口密度较低,区域间文化消费尚未形成有效联动的格局,对酒泉、张掖、敦煌等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也不明显。  

(六)文化产业发展面临挑战较大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和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各省市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不断增多、力度不断加大,与嘉峪关市较近的西安、兰州等市文化产业较嘉峪关市水平较高,在空间竞争中对嘉峪关市构成挑战;全国文化产业市场业已形成,嘉峪关市作为典型文化产业后发型城市,产业进入障碍较大;基于互联网全球化发展,使得文化产业的空间竞争出现越来越不确定的态势,进一步加大了嘉峪关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难度。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十二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紧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和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构建区域特色鲜明的大文化发展格局。  

二、发展原则  

——一是坚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坚持走文化产业特色发展道路,凸显本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形成强大市场占有率的系列文化产业体系。  

——三是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升嘉峪关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是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的关系。  

——五是坚持政府引领和市场主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十三五”末,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两个翻番、三个高于、四个提升”。  

——“两个翻番”:即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嘉峪关市GDP比重分别比2015年翻一番。  

——“三个高于”:即文化产业发展速度高于全省的平均发展水平;文化产业结构优化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个提升”: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文化产业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文化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文化市场主体、文化市场体制机制更富有活力;城市品质全面提升,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进一步融合,文化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同步提升,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更加健全,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更为完善。  

到“十三五”末,文化产业成为全面影响、引领和带动嘉峪关市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将嘉峪关市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示范城市;统领河西走廊、向西辐射新疆地区、向西南辐射青海地区的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城市;中国西部以工业设计、现代影视产业和文化体育产业为基本业态的新型文化产业发展样板城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中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典范城市;中国西部大学生文化创意“双创”示范基地。  

(二)具体目标  

1.文化产业的发展总量和占GDP比重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十三五”末,狭义文化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6亿元以上,占本地GDP的5%以上,对嘉峪关市GDP的贡献率达13%以上,文化产业从目前的优势产业和优先发展产业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龙头产业;全社会文化旅游人数突破1200万人次,文化旅游收入达到9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2%以上,文化旅游产业从目前的支柱产业发展成为带动辐射能力较强的龙头产业和发展势头更为强劲的支柱产业;广义文化产业总值力争达到106亿元以上,对本地GDP的贡献率达到38%以上,进一步形成带动辐射能力更强的龙头产业和更加稳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2.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到“十三五”末,文化产业成为嘉峪关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以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全力推进方特二期——丝绸之路文化博览园建设;积极参与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兰洽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重要节会;认真办好铁人三项、国际短片电影展、房车博览会等赛事活动;着力培育文化龙头企业、文化会展业和户外品牌赛事。  

3.文化产业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到“十三五”末,文化产业监督管理机制、投融资机制、人才机制进一步优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民营文化企业加快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更加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更显活跃,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4.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优化。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实现文化产业资源要素合理流动,文化消费市场进一步发展,文化会展活动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文化产品市场进一步扩大。到“十三五”末,全市文化旅游商品达到50 种以上,5种以上入选“甘肃旅游推荐商品”,10种以上畅销文化旅游商品,各旅游景区至少拥有1种标志性旅游商品。  

5.文化产业的资源融合体系和产业体系进一步合理。从融合产业中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本,提供多元化的文化消费产品、拓展消费渠道为文化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条件,进一步实现嘉峪关市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新型业态、新型产业功能、新型企业组织结构和新型产业集群的显现与演进,到“十三五”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文化资源整合利用,实现产业融合创新。  

四、总体定位  

嘉峪关市城市文化形象的总体定位是:  

长城最西端,人文嘉峪关  

释义:  

1.“长城最西端”表示嘉峪关市是中国长城文化的最重要区域,同时也表明嘉峪关市的长城文化方位,与位于长城文化东端的山海关遥相呼应。  

2.“长城最西端”表明了嘉峪关市的地理方位,是位于中国西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  

3.“长城最西端”表明了嘉峪关市的旅游方位,表示嘉峪关市的旅游文化基础是中国长城文化。  

4.“人文嘉峪关”表明嘉峪关市的基本文化特质是人文的和以人为本的。  

5.“人文嘉峪关”表明嘉峪关市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  

6.“人文嘉峪关”表明作为“钢城”嘉峪关市的“柔性”的一面,表明嘉峪关市产业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共生性和发展的一致性,是一个“刚柔相济”的城市。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一)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机制  

完善嘉峪关市政府文化产业管理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建立文化管理部门之间经常性的协调联动机制,防止“管理空白”和多头管理;加强全市文化法制,健全对文化跨界融合进行有效监管的法律法规;完善文化政策,鼓励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本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进入文化产业行业。  

(二)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  

调整政府投资布局,推动国有资本投资机制改革;构建市场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主体,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主要作用;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拓宽文化产业直接投融资渠道;创新间接融资方式,扩大“文银通”扶持范围;建立基金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资金监管;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文化设施,共同分担风险、分享收益。  

(三)优化文化产业人才机制  

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智力服务模式,吸引发达地区的人才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本土文化人才的培养和挖掘,支持院校与文化企业共同设立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教育培训、项目策划等基地;重视民间艺人及群众文化活动、基层文化机构中出现的创意创新人才,加大培养和扶持力度。  

专栏1:文化人力资源培育和引进工程  

1、建立文化领军人才、专业人才和文化产业经营人才信息库。通过代培、考察和自主培训等方式,加强文化人才常态化培养,到2020年,造就10名文化领军人才、50名重点文化人才和100名基层文化骨干。市委党校和行政学院将文化建设相关内容纳入干部培训,配齐配好基层文化站专职人员。  

2、实行人才柔性引进机制,重点引进创新团队、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对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创办文化企业的团队和个人,在场地、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  

3、发现和培养民间文化能人、文化传承人和群众文艺团队积极分子,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给予非遗传承人适当的资金支持,从小培育孩子对非物质文化的认知与兴趣。  

(四)健全文化产业监督机制  

健全嘉峪关市文化产业行业协会,增强其凝聚力和自律协调能力,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政府与文化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完善文化产业体系  

(一)构建文化产业主体体系  

1.培育多样性文化企业  

培育壮大文化产业主体,以区域内各类骨干文化企业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运用市场机制进行联合、兼并、重组;培育多媒体经营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的龙头和品牌文化企业集团以及中小微文化企业。  

专栏2:文化企业培育工程  

1、培育以文旅集团、水文化集团、嘉旅文化公司、甘肃首嘉文化旅游产业园、方特等为代表的骨干文化企业,在资源配置和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和帮助完善管理体制,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益,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2、扶持以首嘉文化旅游产业园、嘉峪关在线创意文化产业园、恩卓文化公司为带头的中小文化企业,通过政府采购、信贷支持、加强服务多种形式扶持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群体。  

3、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养以宏图网络科技、西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为首的新兴文化企业,构建文化创客空间、创意工坊、文化工场等小微文化企业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培育一批创新型小微文化企业、文化工作室,发展文化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的平台。  

2.加快文化产业聚集园区主体建设  

加强对重大重点项目的全方位服务,快速培育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园区,促进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合理分工,实现从“开发物理园区”到“文化产业集群”的转变,实现资金、人才、政策共享与各产业协同发展。  

专栏3:河西走廊文化创意中心建设工程  

1、以首嘉文化旅游产业园和嘉峪关在线创意文化产业园为基地和代表,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及设计服务产业孵化基地,鼓励支持中小型创意设计企业成长。  

2、充分发挥河西走廊文化创意中心促进创意孵化、加强人才培养、推进产业融合、建设服务平台、培育文化品牌等功能,加快文化创意及设计服务产品的生产、交易和成果转化;建设文化创意资源共享平台,为创意设计提供仪器设备、科学数据、软件程序、检验检测、快速制造等公共服务。  

3、培育新兴文化产业,加快文化创意设计与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设计服务业的有机融合,推动文化创意及设计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将嘉峪关市打造为河西走廊文化创意中心。  

3.推进产学研协同主体建设  

促进文化产业主体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搭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为各类协同主体提供集办公、管理、金融、信息和生活服务于一体的场所和平台,为产学研协同主体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  

专栏4: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学科体系转型工程  

1、与甘肃省冶金高级技术学院(甘肃冶金技师学院)、酒钢职工培训中心共同开展集团化办学,与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院校开展联合办学。  

2、争取政策支持,在原有冶金、材料等特色专业,机械、电气等重点专业,物流、管理等新兴专业的基础上,完善以职业技能鉴定及专业资质认证为主的职业培训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学科体系转型,申报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及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等新兴专业,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专栏5:甘肃省大学生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工程  

1、举办甘肃省大学生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充分调动全省各地市州高校的积极参与,把甘肃省大学生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做成一个全省的品牌,使嘉峪关市成为甘肃省大学生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的主要举办地。  

2、依托文化创意中心,利用政府引导,企业投资的模式,为大学生文化创意设计大赛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对优秀的文化创意人才进行奖励,充分鼓励和发扬创新精神。  

3、通过举办甘肃省大学生文化创意大赛,大力宣传嘉峪关市的文化产业品牌,挖掘和发现文化创意人才,留下为嘉峪关市所用,为嘉峪关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完善文化市场体系  

1.完善文化产品开发体系  

大力开发嘉峪关市文化产品市场,根据产业重点领域衍生的产品系列有针对性地找准市场定位和目标市场,加速实现文化产业市场化进程。  

专栏6:文化衍生品研发生产工程  

1、鼓励支持科研院校和企业研发制作具有嘉峪关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举办文化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创意设计大赛,培育一批特色文化旅游商品专营店,实现文化创意和旅游资源的有效嫁接,丰富文化旅游商品,提高经济效益,提升品牌影响力。  

2、着力培育以夜光杯、风雨雕石艺画、祁连山墨玉、嘉峪石砚为代表的工艺品系列,增加其观赏性与实用性,以嘉峪关烤肉串为名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系列,以紫轩葡萄酒、锁阳咖啡为代表的食品养生系列,优化包装配送,实现线上线下共同销售模式等。  

3、制定合理目标。到2020 年,全市文化旅游商品达到50 种以上,5种以上入选“甘肃旅游推荐商品”,10种以上畅销文化旅游商品,各旅游景区至少拥有1种标志性旅游商品的目标,丰富嘉峪关市文化产品市场。  

专栏7:影视制作提升工程  

1、在国际短片电影展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嘉峪关纪录片小镇,筹划建设集拍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影视教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影视拍摄基地。  

2、充分发挥嘉峪关市作为丝绸之路上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的文化集聚和积淀功能,以丝路文化、长城文化、华夏历史文化、边塞古城文化、民俗文化、戈壁创业文化等为创意基础,与国内CCTV及国外知名影视机构合作,创作一批丝绸之路题材、西北文化题材、创业文化题材的精品影视、纪录片、短片。           

3、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和鼓励精品影视、纪录片、短片的创作、生产和播出,奖励有重要贡献的优秀人才、制作机构及播出机构。构建有一定规模、配套设施较为完善、产销一体化的影视纪录片产业链,把嘉峪关市建成通过影像技术全面记载和展示我国丝绸之路文化和西北文化为主体的西部多元文化的纪录片大市。  

2.完善文化产业要素培养体系  

文化产业中的要素包括文化资源、文化创意、文化科技和文化园区等。遵循特有的文化产业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规律,逐步建立并完善嘉峪关市文化产业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挖掘与丰富现有文化资源类型。  

专栏8:弘扬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1、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性的挖掘和阐发。辩证看待传统文化,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通过不同文明的对话、交流、互鉴中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2、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紧跟时代时代特点和要求,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不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3、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应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强化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为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坚实的文化资源基础。  

3.完善文化产业服务体系  

建立文化产业孵化服务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构建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反哺文化事业的发展。  

专栏9:文化产业发展反哺文化事业工程  

1、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利用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为文化事业做出贡献。例如:从文化产业利税中抽取一部分作为专项基金,反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景区、园区等向嘉峪关市儿童、60岁以上的市民免费开放等。   

2、鼓励文化企业投资建设文化事业,共享文化事业发展成果。充分利用嘉峪关大剧院、影剧院和文化活动中心等文化场馆建设,引进文化资本,定期举办文化活动,文艺演出,音乐剧等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  

3、采取政府购买、企业赞助、社会扶持等商业运行模式,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节目。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推进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千台大戏送农村”等活动常态化。  

(三)完善文化产业营销体系  

制定精准的市场营销策略,构建文化标识系统、拓展文化产品分销渠道、促进跨业态合作营销、推进跨区域关系营销;实施有效的营销推广,包括政府营销推广、产业自推广、传统媒体推广、网络平台推广、活动平台推广,全面扩大文化产业的市场影响力。  

专栏10:城市文化标识系统及文化产业营销工程  

1、研判和挖掘嘉峪关市文化底蕴、特色和优势,构建“长城最西端,人文嘉峪关”为口号的城市形象识别系统(CIS),完善包括MI、BI、VI在内的系统的城市文化标识体系,提高城市文化符号的显示度、认同度和美誉度。  

2、制定最大化的受众定位与传播范围,实现与国际文化城市的接轨,整合营销力,重视市场调查,建立目标市场上游顾客资料库,进行分类分析,不断挖掘直接营销诉求点,引导消费。  

3、建设文化营销系统和现代流通组织形式,整合数据资源,增强文化产业营销的创新,实现立体的文化产业的营销模式。为嘉峪关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城市文化功能的升级换代和嘉峪关市民人居环境文化含量的提升提供强大的城市文化功能支撑。  

三、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提高文化产业内容建设水平  

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聚众优势,丰富嘉峪关市文化产业创意建设与内容建设内涵,建立标准的产品价值观及其内容体现;推进供给侧改革,丰富产业文化内涵,实现文化长远、持续的影响力和塑造力。  

(二)创新文化产业协作发展方式  

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促进文化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优势产业门类集聚;以龙头文化企业为主,鼓励、支持和引导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利用产业集聚带来创新、市场、资本和规模的递增效应。  

专栏11:文化产业发展区域协作工程  

1、利用好酒嘉一体化发展战略,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加强企业之间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降低营销成本,实现共生效益,形成一批有影响、有品牌、有竞争力的企业或企业集团。  

2、加强与河西走廊其他市区的联系,充分发挥嘉峪关市在河西走廊中的文化产业发展优势,鼓励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媒体兼并重组,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文化航母”。  

3、实现与东部、沿海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的文化对接,充分利用嘉峪关市独有的文化元素,与知名度高的文化产业、创意设计企业实现多方式、多途径的合作,增强嘉峪关市文化知名度。  

专栏12:文化产业对外合作交流工程  

1、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或城市建立坚固的合作关系与长久的文化交流机制,加强文化产业领域合作和市场开发,交流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  

2、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或城市共同开拓旅游市场,通过开展旅游、文化、体育和经济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双方文化交流友好发展。  

专栏13: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升级优化工程  

1、坚持健康、文明、安全、环保的旅游休闲理念,打造集休闲度假旅游等一系列的旅游产品,丰富现有旅游产品种类。坚持保护传承地方特色文化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开发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完善服务体系,培育高端文化旅游市场。  

2、充分开发利用嘉峪关黑山资源,与张掖联合开发七一冰川、悬堂寺丹霞景区等自然风景区,实现旅游资源共享,改善嘉峪关市现有旅游资源结构,使嘉峪关市既有历史文化旅游景观又有自然生态旅游景观。  

3、丰富旅游线路,逐步开发历史文化修学游、地质奇观科考游、雄关漫道自驾游、神奇大漠探险游等新型旅游方式,满足多层次游客旅游需求。  

(三)大力发展全域旅游  

充分整合资源,将旅游与综合产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从景区景点拓展到全域;着力培育淡季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产业向全域、全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专栏14:全域旅游发展建设工程   

1、树立全域资源观念,大力梳理资源、理清资源、挖掘资源为旅游所用。逐步实现旅游规划和城乡发展规划、国土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态规划等的“多规合一”,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旅游格局,实现全地旅游。  

2、推动多角度旅游市场的发展,细分旅游市场,针对性营销,拓宽客源市场;积极推动单一旅游产品向复合型、产业链转变,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创意策划复合型旅游产品,拉长旅游产业链,积极发展全时与全季旅游。  

3、加强精品景区建设,以核心精品景区为龙头,带动周边休闲度假等配套建设;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和公共服务体系;充分调动全体市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共享旅游发展成果,实现全民旅游。  

4、建设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整合手机信息服务,旅游呼叫中心、数字电视、电子地图等多项应用服务,以数字旅游服务系统为基础,以智能移动设备为服务终端节点,提供基于网络共享的软硬件环境和按需使用的应用服务。实现旅游政务信息公开、各种旅游业务管理系统运用、投诉受理与建议反馈、旅游资讯搜索查询、旅游产品宣传营销、各类旅游产品的一体化服务体系;开展物联网的应用示范和现代科技旅游服务等。  

专栏15:打造丝绸之路沿线重要国际旅游目的地和休闲消费型城市  

1、积极推进嘉峪关市旅游基础设施便利化、舒适化发展。优化旅游道路、零换乘、汽车租赁、自行车绿道等交通体系,完善集散中心、咨询中心、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强智慧旅游建设,为游客提供便捷、舒适的游览环境。  

2、以中国河西走廊特色旅游目的地定位,培育以嘉峪关市为中心点的精品旅游线路,为嘉峪关市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延长旅游产品链,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促进文化旅游经济的增长。  

3、积极推动嘉峪关市旅游景区、项目开发向旅游目的地建设方向转变,完善景区周边配套的旅游服务设施布局。建设自驾游游客集散服务中心、南湖房车营地、户外徒步基地等项目,将嘉峪关市打造为西部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一)注重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  

大力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积极抢占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制高点;促进上下游文化企业间的合作,打造文化产品“创意—设计—生产—消费”的完整产业链,生产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提高文化产业的整体效益。  

专栏16:人工智能VR产品开发工程  

1、充分借鉴Oculus、三星等公司VR产品发展经验,建设并开拓嘉峪关市的VR市场,积极引进与加强与高新科技公司的战略合作,引进技术人才。用VR+文化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2、加强人工智能VR等高科技产品和项目应用,结合嘉峪关市特色,建设VR体验馆、推出VR眼镜、VR运动相机、VR游戏、VR外接式头盔、VR影视等产品,进一步激活文化消费潜力。  

3、以绿色、节能、环保、智能化、时尚等为目标,树立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观念,提高先进技术在文化产业的利用率,提升企业和行业对设计的重视和认识水平,注重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品的开发与打造。  

专栏17: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园建设工程  

1、以文化科技资源为依托,以创意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产业化为方向建设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企业;打造以图书、报纸、数字、动漫、音像传媒为主体的大型策划、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数字出版传媒产业。  

2、借助信息化、智能化、3D打印演示等高技术手段,提升旅游产品创新化、特色化加工,推进创新技术与商业模式、营销模式的融合;加大旅游产业领域中声光电综合集成、动漫游戏与虚拟仿真、情景再现、文化创意、影视新媒体、4D立体影像等互动体验等的产品研发与运用。  

3、在示范园建设软件、数码、动漫、工业设计、数字出版、新媒体等文化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日益完善的服务功能,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科技项目,促进新兴业态企业在孵化器集聚发展。  

(二)加大文化产业与重点领域的融合发展  

在较为成熟的文化产业基础上进行重点领域重点发展,形成国内领先、知名度高的文化产业新业态,侧重旅游、创意设计、影视传媒、动漫游戏等重点发展,将重点带动、融合发展作为主要任务。  

专栏18:嘉峪关雄关影视基地建设工程  

1、充分依托嘉峪关长城文化产业园项目、中国西部影视城暨中国古建筑文化大观园项目的建设,整合资源,建立一个大型综合的影视文化基地。建设包括影视拍摄、后期制作、文化演艺、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设施、中国古建筑文化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中国西部特色的影视拍摄基地。  

2、在影视基地内建立凸显西北风貌以及嘉峪关市自身特色的景点之外,还应建设宋明清等各个时代的建筑、古城,给广大剧组提供更好的拍摄服务,吸引更多剧组入驻拍摄。  

3、在影视基地内建立大型的综合性剧院,并创排出富有嘉峪关市本土特色、譬如“印象长城”“印象嘉峪关”等宣传各地文化类型的戏剧,吸引游客的关注。与剧组协商定期开设影视剧拍摄参观点,让游客可以直观了解影视剧的生产加工过程。  

专栏19:嘉峪关工业旅游建设工程  

1、嘉峪关市是闻名的工业城市,依托酒钢作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的优势,将工业与旅游有机结合,重点打造西部钢城历史景区、西部钢城生产活动参观区、文化娱乐及企业文化产业区,着力建设酒钢“工业旅游示范点”。  

2、依托404生活基地、玉门镇、航天城,以和平利用核能为主体,借鉴国外先进设计理念,将其打造成为中国西北民用核工业博览园。增加工业研学旅游服务,定期举办游园活动,普及核能知识,完成转型升级。  

3、嘉峪关市要充分利用本土工业设计资源和优势,大力发展体现丝绸之路文化元素的工业旅游商品设计,生产出具有工业文化特色的生活日用消费品设计、家居用品设计、文体用品设计等,丰富工业旅游纪念品市场。  

专栏20:文化旅游产业升级创新工程  

1、加快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创意园区,打造文化旅游企业间合作交流、信息共享平台,巩固文化旅游产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并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  

2、坚持健康、文明、安全、环保的旅游休闲理念,坚持保护传承地方特色文化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开发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完善服务体系。  

3、以嘉峪关关城为发展重点,全面推进大景区建设。挖掘潜力,持续打造“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的国际品牌,进一步挖掘嘉峪关关城的文化内涵,提升国内外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加大宣传营销,把方特欢乐世界打造成丝绸之路旅游线上知名品牌。  

4、放大嘉峪关关城、方特欢乐世界品牌带动效应,建成丝绸之路文化博览园、花卉博览园等重点项目,形成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四轮驱动”之势和“洼地”聚集效应,打造全域旅游城市。  

(三)推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通过融合以文化、科技、信息、创意、资本、市场、人才品牌等为代表的产业要素,进行跨要素的“对内融合”;通过行业间的功能互补和链条延伸,进行跨行业的“对外跨界”;通过“文化+互联网”提高文化产业信息化水平,实现跨平台的“空间重塑”。  

专栏21: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工程  

1、推动文化与农业、商贸、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推动文化产业与农业、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2、加大对制造业、金融业、建筑房地产业、软件业等与文化创意项目跨界融合发展的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鼓励传统制造型文化企业提高创意研发环节比重和水平,引导产业融合和创新升级。  

3、促进制造业企业与工业设计企业、文化企业的对接。鼓励大企业发展工业文化设计中心,鼓励各类企业开展设计业务外包,促进专业化工业设计企业发展壮大。打造若干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设计龙头企业和品牌,形成1-2个辐射力强、带动效应显著的国家级和市级工业设计基地。  

专栏22:文化体育基地建设工程  

1、持续打造嘉峪关国际铁人三项洲际杯赛暨全国赛、办好国际滑翔节、长城马拉松、卡丁车对抗赛等节会赛事,培育体育品牌赛事。  

2、吸引社会资本兴建体育户外营地、主题公园、攀岩、滑雪基地、赛马场等高端体育场地设施。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产业链、生态圈,促进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3、大力发展体育休闲旅游、健身服务、竞赛表演等项目,举办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支持和鼓励各社区、乡镇根据当地的人文资源特色举办体育活动。各企业积极组织员工联赛,带动全民体育健身热,为文化产业发展再添绿叶。  

五、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  

(一)优化文化消费市场环境  

跟踪国内发达地区文化消费潮流,创造文化消费热点,鼓励和支持旅游、时尚、休闲、娱乐、科技等文化产业业态创新;集聚嘉峪关市区域文化要素和资源、优化文化发展空间,重点构建一批文化创意园区、文化娱乐街区、文化旅游景区等,加大政府培育力度,实现文化消费的常态化。  

专栏23:丝绸之路(嘉峪关)国际房车博览会品牌提升工程  

1、以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为嘉峪关市国际知名文化展会品牌提供经验,在现有突出文化展会的质量型内涵式发展,着力提升房博会博会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水平。结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每年突出办好1—2个特色主题展馆。按照国际一流展会标准,建立完善文博会质量管理体系。发挥行业协会和专业招展机构作用,逐步实现招商招展全市场运作。  

2、完善“1+N”模式,利用房博会资源举办系列文化创意专业展会。强化海外招商,探索设立文博会海外分会场。实行房博会分会场考核末位淘汰制,提升分会场的文化内涵和产业发展质量。与国际、国内品牌会展机构开展积极合作,积极推打造集房车博览文化产品交易、研发设计、创业孵化、信息服务的功能齐全、服务设施完善的进房博会产业园区建设。  

(二)实施文化消费激励计划  

通过举办艺术博览会、创意产品展销会、动漫游戏嘉年华、工艺美术品展览会、低价观影节、文化遗产展示等系列活动,引导文化消费;创新文化消费激励方式,通过培训、宣传、教育、群众性文化活动和传统节庆等方式,引导娱乐休闲消费的同时,增加知识文化消费的比重。  

专栏24:文化消费提升工程  

1、嘉峪关市要在空间上扩大文化消费市场半径,不仅仅满足嘉峪关市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更要满足周边2小时文化消费圈甚至5小时文化消费圈内居民的文化诉求,重点是调动和满足来嘉峪关市的游客的文化追求。  

2、通过家庭培养、学校教育、社会培训、舆论引导、消费体验等方式培育市民健康的文化消费心理和习惯,重视引导青少年、老年人和农民工的文化消费观念,通过高雅艺术、民族、民俗艺术和艺术展览大众化等手段,全面引领市民的文化消费方向,优化市民的文化消费结构。  

3、创新文化消费激励方式,发放与消费者信息相关联的文化惠民卡,政企联盟,加强对文化消费市场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指导企业在文化领域投资和生产,营造健康文化消费环境。  

第四章  重点领域  

构建“1645”文化产业体系,把文化旅游业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首位工程;做强做大广播影视、出版印刷、民间民俗工艺美术、演艺、娱乐、文博等六大传统文化产业,巩固已有优势;加快培育创意设计与工业设计、数字内容、节庆会展、文化装备制造业等四大新兴文化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体育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与工业融合、文化与农业融合等五大融合型文化产业,放大文化“溢出”效应,实现各产业互利共赢。  

一、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  

以全域旅游为创新驱动,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着力挖掘嘉峪关市丝路文化、长城文化、企业文化、军工文化、生态文化等内涵,大力发展关城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华孔雀苑、方特欢乐世界、观礼古镇等主题性文化旅游项目。打响“天下第一雄关”和方特欢乐世界两个文化旅游品牌,形成“一古一今、一新一旧、一动一静”两大旅游主体,利用“方特效应”,催生文化旅游集群化发展。顺应大众旅游趋势,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综合接待能力,打造全域旅游城市。构建长城丝路文化旅游、科技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消费旅游3个文化旅游圈,培育河西走廊历史文化旅游线、丝绸之路民族文化旅游线、祁连山生态文化旅游线、航天科技自然风光旅游线4条精品旅游线路,创新开发工艺品、食品养生等5大系列旅游商品。按照景城一体化建设目标,把嘉峪关市建设成为丝绸之路黄金段游客集散中心和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  

二、做强做大传统文化产业  

1.广播影视业。大力发展嘉峪关市广播电视数字新媒体产业,积极开展数字广播、数字付费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互动电视、车载电视等业务。加快嘉峪关在线等重点网站建设,培育一批新兴网络传媒企业。继续办好国际短片电影展,开展体现嘉峪关市特色的精品影视剧目制作活动。推出“驿传文化”的实物展示平台,拍摄“驿传文化”的系列宣传纪录片等,提升嘉峪关市知名度。加快建设嘉峪关市纪录片小镇,筹划建设集拍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影视教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影视拍摄基地。  

2.出版印刷业。重点发展纳米绿色印刷、多色高速印刷、数码化个性化印刷。重点围绕“一带一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甘肃历史文化资源,出版一批展现嘉峪关市魅力的精品图书和连环画,如《天下第一雄关》、《戈壁钢城》等。发掘魏晋墓壁画《驿使图》文化内涵,率先在全国推出“驿传文化”概念,组织撰写系列丛书。依托嘉峪关恩卓文化公司,以发展“特色”文化为基础,延伸少儿原创诗歌书籍,优化提升《道德经》讲堂,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打造河西走廊一流书刊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大力发展实体书店,加快乡镇图书零售网点建设,鼓励创新书店经营模式,助推全民阅读。  

3.民间民俗工艺美术业。充分挖掘嘉峪关市风雨雕、嘉峪石砚、魏晋墓壁画临摹画、驼绒画、竹丝画笔、丝路彩绘等民间民俗工艺美术资源,用现代经营理念提升传统民间民俗工艺品生产能力。优化嘉峪关市旅游工艺特色产品生产加工及生态精品展馆批发市场、嘉峪关丝绸之路文化艺术中心、三禾奇石城、辉煌美术馆等平台,提升文化集市建设水平。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原则,制定旅游商品研发扶持政策,建设旅游纪念品制作展示体验中心,支持重点企业特色旅游商品设计研发和纪念品产业化开发。  

4.演艺业。支持嘉峪关大剧院、嘉峪关市各类文艺团体等现有艺术院团及演出场所资源整合,探索组建剧院联盟、演艺院线,提高演艺产业整体发展质量和水平。以嘉峪关市特色文化为创意基础,大力支持推进戏剧剧本创作,建立剧本储备库。深入推进“雄关大舞台”文化演出活动,建设“雄关演艺剧场”,推进剧幕电影建设,打造“观礼天下”和“天下雄关”文化演艺品牌,形成“白天看方特,晚上看剧幕”的全时产业链。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演艺业,支持民间艺人组建微型演艺团体。发展演艺培训业,鼓励兴办各类演艺培训机构,大力培养各类舞台艺术人才。  

5.娱乐业。充分发挥嘉峪关市沙漠、戈壁、湖泊、雪山、冰川等自然生态资源多样性优势,开发和培育户外文化旅游体验娱乐项目。统筹优化嘉峪关方特欢乐世界、迈迪赛车文化园等主题公园产品布局,积极建设嘉峪关雄关大漠冰雪文化产业园,开发引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现代文化娱乐项目。鼓励广播电台、电视台开发寓教于乐的广播电视互动综艺节目。支持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城乡娱乐项目、传统优秀民间文化娱乐活动和文化休闲经营活动的发展,优化文化娱乐产业的类型。拓展网络增值服务,开发网络游戏、视听内容等互联网娱乐服务。  

6.文博业。实施“文化创意+博物馆”工程,加快长城博物馆、航空博览园、魏晋民俗文化展览馆、丝绸之路彩绘艺术大观、丝绸之路文化博览园、世界文化遗产公园(花卉博览园)等项目的规划建设进度。加大文博业与创意设计、旅游的深度对接,利用现有馆藏资源开发文化创意纪念品、文化旅游纪念品、知名文物复仿工艺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重要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综合运用激光多媒体、微缩实景、真人秀等表现手法,打造精品文博展示项目。依托甘肃省“历史再现”工程,推动文物保护、修复、鉴定等技术的产业化开发和市场化运营。  

三、加快培育新兴文化产业  

1.文化创意及工业设计。充分利用酒钢、玉门镇、404厂区、航天城等工业基础,打造工业设计和产业孵化基地,打造文化创意及工业设计服务平台。促进一批有影响力的设计企业和机构向甘肃首嘉文化旅游产业园、嘉峪关在线创意文化产业园等聚集,培育创意设计品牌企业。加快文化创意设计与工业美术设计、旅游商品设计、平面设计、园林景观设计、装饰设计、动漫游戏软件设计、咨询策划等设计服务业的有机融合。吸引和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设计大师,引领嘉峪关市创意设计业发展。鼓励发展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设计服务外包,支持具有区域地方特色、工业特色、传统文化特色的设计产品的推广。  

2.数字内容。加大对嘉峪关市文化资源的文字、影像资料整理记录,加快文化内容的数字化转化。积极融入动漫游戏、虚拟仿真等全国和全球生产链,聚焦内容生产,着力打造原创动漫内容、智能终端内容、虚拟仿真内容等。优化提升嘉峪关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使其成为培育和扶持处于创业期和成长期企业的服务机构和载体。实施“互联网+”战略,积极培育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网络文学、网络视听等网络文化新业态;规划末期嘉峪关市所有景区、景点、宾馆实现智能化和数字化,实现文化旅游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质量和档次。  

3.节庆会展。创新嘉峪关市节庆会展理念,完善节庆会展服务配套设施,提高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促进与文化旅游及商贸的合作。加强对地方文化会展、节庆活动的引导和规范,鼓励民间兴办各种特色博物馆、展览馆、陈列馆等。借力敦煌文博会,办好国际短片电影展、国际铁人三项赛、国际房车博览会、国际滑翔节、长城马拉松等五大品牌节会赛事,奇石文化旅游节、丝路·长城国际音乐节和美食节等特色节会,主动申办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积极承接大型会议、展览、展销活动,进一步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4.文化装备制造。加快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培育发展以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大学科技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的文化装备制造技术研发体系。充分利用钢铝资源和现有骨干企业的产业优势,依托酒钢集团等装备制造业基础,打造辐射河西走廊及中西亚各国的文化装备制造基地。引进一批技术先进、产业牵引力强的文化装备制造企业,建立文化装备投资交易和展示推广中心,健全文化装备产业链,打造文化装备制造业集群。在文化装备制造业和文化消费终端制造业中,在影视装备、舞台装备、影院装备、印刷装备、游艺娱乐装备、移动互联装备等领域,实现现代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利用。  

四、大力发展文化融合产业  

1.文化与旅游融合。持续推进嘉峪关市景城一体化和关城大景区建设,尽快形成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四轮驱动”之势和“洼地”聚集效应。创新文化旅游产品,积极开发康体、养生、运动、娱乐、体验等多样化、综合性旅游休闲产品。着力培育国际滑翔节、奇石文化旅游节、丝路·长城国际音乐节和美食节(葡萄酒节、烤肉节)等旅游节会活动。大力发展乡村旅馆和星级农家乐,促进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加快智慧旅游发展,开展数字旅游营销和在线旅游服务,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不断深化文化旅游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途径。通过政府大力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努力形成以文化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层次,以旅游带动文化消费、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格局。  

2.文化与体育融合。以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为抓手,以“全民健身示范城市”为依托,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产业链、生态圈。加快南湖房车营地、户外徒步基地的建设,办好国际铁人三项赛、国际滑翔节、长城马拉松等赛事。加强创意设计,积极发展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体育动漫、电子竞技、体育纪念品等新型业态。鼓励发展体育服务组织,以赛事组织、场馆运营、技术培训、信息咨询、中介服务、体育保险等为重点,逐步扩大体育服务规模。丰富传统节庆活动内容,支持各地依托自然人文资源举办特色体育活动。  

3.文化与科技融合。加快嘉峪关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双创”品牌。依托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文化科技企业,开展文化科技研究,促进文化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引进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一批带动性强的文化科技创新型领军企业。以高端技术带动传统产业,加快文化产品和服务数字化、网络化进程。推进数字绿色印刷发展,引导印刷复制加工向综合创意和设计服务转变,推动新闻出版数字化转型和经营模式创新。结合嘉峪关地域文化,建设VR体验馆,推出VR眼镜、VR运动相机、VR游戏等人工智能、VR等高科技产品和项目,进一步激活文化消费潜力。  

4.文化与工业融合。加快文化与工业的有机融合,优化研发与设计、生产与制造、营销与服务各个环节,推动嘉峪关市由“工业制造”向“工业智造”转变。打好“新兴工业旅游城市”这张“牌”,把嘉峪关市支持文化装备制造业、房车产业、旅游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执行好,落实好,扎实推进“景城一体化”建设。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为工业旅游业融合发展营造优越的环境。积极促成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学科体系的转型,增设文化产品创意设计相关专业,实现在“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校企发展方向的良性对接,有效互补。  

5.文化与农业融合。利用文化创意设计改造提升嘉峪关市农业产品形象,建设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教育展示、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休闲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展览展示馆和农事景观。以精品、珍品、旅游观光“两品一游”城郊型特色农业为重点,在景区至三镇沿线规划建设旅游示范村、镇,大力发展家庭旅馆、农家乐,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鼓励发展休闲度假、餐饮娱乐和观光体验农业为主的乡村旅游。实现长城葡萄基地、峪泉餐饮一条街、紫轩葡萄酒庄园、河口度假村、石桥桥苑、石关峡文化旅游景区、新城草湖生态旅游景区等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有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第五章  空间布局  

以“1645”文化产业体系为依据,以嘉峪关市政治、经济、文化优势为支撑,根据嘉峪关市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文化产业发展基础,科学规划文化产业总体布局,形成“核心区-拓展区-联动区”文化产业空间布局。  

一、核心区  

即以嘉峪关市中心城区为中心的文化旅游产业核心区。依托主城良好的发展环境与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把主城区打造成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将南部讨赖河新区作为嘉峪关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增长极,做大做强方特欢乐世界文化旅游品牌,大力发展数字内容、文化创意、会展业等新兴文化产业,开展体育休闲旅游、体育竞赛表演等项目,利用“方特效应”,催生文化旅游集群化发展。嘉东工业园及东北部区域、嘉北工业园区、关城风景区等区域,重点打造关城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华孔雀苑、国际自驾车旅游营地、丝绸之路博览园等嘉峪关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发展影视业、娱乐业等传统文化产业,注重文化产业与工业、文化与科技、文化与农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规划建设一批差异化发展的市级文化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促进全市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  

二、拓展区  

以酒嘉地区为中心的拓展区。落实并推进《甘肃省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酒嘉一体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13)》,将酒嘉地区作为嘉峪关市文化产业的拓展区域,将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文化与贸易有机融合,着力打造嘉酒综合景区,实现省域次中心城市;在此基础上,依托政策优势、地缘优势、贸易优势,将嘉南(境铁区)打造成为集观光休闲、商贸服务、科研培训、示范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型现代高新农业示范区以及新兴文化产业区;借助酒泉航天科技优势、人才优势,搭建文化产业互助交流平台,营造宽松的人才往来环境,大力发展嘉北、嘉东的电子、信息以及工业设计等相关文化产业,为嘉峪关市及周边区域提供服务支撑。  

三、联动区  

充分发挥河西走廊五市旅游联盟的战略优势,依托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品牌集聚优势,培育河西走廊历史文化旅游线,打响“天下第一雄关”和方特欢乐世界两个文化旅游品牌;同武威、张掖、金昌、酒泉四市着力打造优势互补、差异化发展的世界文化遗产深度体验旅游区;借力敦煌文博会,办好国际短片电影展、国际铁人三项赛、国际房车博览会等品牌节会赛事;共同完成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产业主体、产品、商品研发、交通网络、产业要素、宣传营销形象、智慧旅游和信息一体化服务、产业标准化和多层次人力资源九大联动发展体系建设任务,着力打造河西走廊文化产业联动区。  

以深圳、广州为核心,依托其高科技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优势,构建文化科技产业联动区;以西安、乌鲁木齐为核心,向新疆东部及中亚地区新丝绸之路节点城市延伸,构建文化旅游产业联动区;以北京为核心,依托其传统文化产业生产要素的强大聚合效应,构建出版发行与广电影视产业联动区,促进与北京等地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中国出版集团等出版发行企业的联动发展;以上海、杭州为核心,依托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文化创意企业孵化模式,构建文化创意设计产业联动区;通过与上海、杭州等地的知名企业、园区的联动发展,提高嘉峪关市文化创意设计在文化产业链中的创新生产能力。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建立健全文化建设的领导组织机构,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文化遗产保护、对外文化工作、文化与旅游融合等方面的统筹协调机制;成立市党委领导、政府部门组成的嘉峪关市文化产业协调领导小组,研究、协调、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强化部门协调配合。细化部门分工,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全行业调查工作,按时向统计部门提供本部门负责行业的基本单位增减变动情况,落实文化产业相关调查制度,布置、督促分管行业企业及时准确填报调查表并报送统计部门。统计部门负责全市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的业务指导。  

二、体制保障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出台《深化嘉峪关市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及其配套政策,盘活文化旅游等领域的经营性资产;推进去行政化改革,建立企业负责人市场化的优胜劣汰机制和薪酬激励机制;探索国有文化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对演艺、工艺美术等意识形态属性较弱的国有文化企业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对广电网络、出版发行等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国有文化企业探索通过特殊管理股方式引入国有资本或与外省国有大型文化企业进行战略合作。  

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充分依靠市场,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实施嘉峪关市文化资源的一体化开发与管理战略;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文化产业企业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科学有效的行政审批机制;简化行政审批手续,降低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门槛,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嘉峪关市文化产业规模化、集聚化的发展格局。  

三、政策保障  

健全制度体系。全面梳理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统计核算制度,为文化产业发展宏观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市场准入政策。按照《文化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文产发〔2012〕17号),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演艺、娱乐、动漫、文化旅游、艺术品、工艺美术、文化会展、创意设计等文化行业和领域;尽快制定《嘉峪关市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明确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投资的项目,在短期内,坚持“非禁即入”原则;逐步解除非公资本投资参股从事文化产业在股份比例方面的限制及经营范围限制。  

财政税收政策。按照《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14〕15号),对从事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的文化企业,按规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文化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允许按国家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落实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  

文化企业引进政策。尽快出台和完善引进国际国内文化企业的系列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大型品牌文化企业,鼓励大型文化企业在嘉峪关市设立子公司;按照《<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文办发〔2005〕19号),鼓励和支持域外民间资本进入嘉峪关市,使之成为嘉峪关市中小微文化企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文化协作政策。构建与周边省市及东部沿海城市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的合作平台,重点推进创意设计和相关行业在产业联动、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利用嘉峪关市独有的文化元素,逐步创造条件,不失时机地与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区签署文化科技、文化金融、创意设计发展合作备忘录;与西安、杭州、昆明等签署文化旅游、动漫产业等相关文化产业战略协作框架协议;与北京、香港等地签署广播影视业和出版印刷业联盟。  

四、资金保障  

拓宽投资渠道。整合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文化旅游业、传统文化产业、文化融合产业、新兴文化产业;积极争取国家、文化部、甘肃省财政厅系统的各种补贴和奖补政策;构建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文化投融资运营主体,鼓励非公有资本以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兼并收购、租赁等形式进入文化行业,支持完全市场化文化项目。  

畅通融资渠道。落实《文化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文产发〔2014〕14号),建立针对嘉峪关市文化企业或文化项目融资的信用评级制度;制定出台《嘉峪关市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运用银团贷款、融资租赁、项目融资等多种方式,支持嘉峪关市重大项目建设;支持、鼓励外资与民间资本组建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融资文化市场;探索专利权、著作权以及经过评估的文化资源项目、销售合同、门票等现金流量等作为银行信贷抵押的途径和方式间接融资等。  

五、人才保障  

建立文化产业人才档案库。专题研究嘉峪关市文化产业人才需求的数量、层次、结构等,摸清文化产业人才供求缺口;据此建立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档案库,重点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结构性短缺和层次失衡问题,减少构建人才发展平台的盲目性。  

建立人才评价和激励体系。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各类人才特点、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完善文化产业人才、智力和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在文化产业各个领域引进一批善经营、懂管理的核心人才。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对文化旅游业、广播影视业等相关行业领军人才,文化创意产业、娱乐业、演艺业等相关行业紧缺人才的培养;鼓励校企合作,引导、支持各类文化企业与高校、职业学院开展技能人才联合培养培训;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搭建文化产业人才交流平台,推动创新成果与文化产业对接;完善在职培训,鼓励市文化企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接受继续教育,确保每人每年接受继续教育不少于15天或90学时,逐步建立教育培训和岗位实践相结合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附录一:全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列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投资概算 

责任单位 

建设进度 

1.   

嘉峪关丝绸之路文化博览园(在建项目)  

该项目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嘉峪关关城景区对面,规划面积1000亩。项目以丝路文化、长城文化、华夏历史文化、边塞古城文化、民俗文化等为创意基础,由园外集散区、停车场区、主题体验区三大板块构成。其中:主题体验区分为丝路文化区、历史文化区、民间传说区、民俗风情区和动感项目区5个展区,综合运用激光多媒体、立体特效、微缩实景、真人秀等表现手法,精心打造《飞越丝路》、《西域传奇》、《长城风云》、《华夏五千年》、《九州集萃》、《七彩神州》等十多个大型主题项目,是拟建的国内唯一一家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主题公园。  

31亿  

深圳华强科技集团  

2015-2017  

2.   

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工程(在建项目)  

该项目核心展示区规划面积3.49平方公里,分为遗产展示区、湿地生态展示区、农业生态展示区、公园服务区和社会服务区五大功能区。建设内容为遗产地周边环境整治、九眼泉湿地生态保护、景观湖展示、屯田农业展示、游客服务中心建设、遗产监测中心建设、园林绿化、停车场等旅游基础设施、接待服务设施等。  

11.47亿  

嘉峪关  

大景区管委会  

2013-  

2019  

3.   

世界文化遗产公园(花卉博览园)(在建项目)  

嘉峪关遗产公园花卉博览园以长城和地域文化为特色,以关城和祁连雪山为背景,计划打造为全国领先的苗木培育及研发基地,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花卉博览园之一,建成后将是嘉峪关市最具特色的历史民俗文化展示区。该项目位于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公园,占地面积约40万平方米,投资概算约1.6亿元。整体景观分为历史文化区、花卉博览区、民俗体验区及滨水活动区四大功能分区。  

10亿  

嘉峪关大景区管委会  

2017-  

2018  

4.   

嘉峪关南湖文化生态园(在建项目)  

该项目主要建设以水文化、水景观为主题的文化生态园及商业街、园区道路铺设、绿化和亮化及公共服务系统。  

该项目由中国建筑大师张锦秋院士领衔的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按照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的项目推进原则逐步实施。  

主要由讨赖河北岸湿地保护工程、龙湖水库工程、南市区生态用水综合调蓄工程绿化项目、龙湖水库道路铺装、景观灯采购和安装工程及丝绸之路文化展示中心工程5个项目组成。    

3.25亿  

嘉峪关市水文化项目建设工程总指挥部  

2013-2017  

5.   

观礼古镇文化休闲生态旅游综合景区(在建项目)  

该项目是以文化旅游生态休闲为主的综合体项目,用地面积约11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其中公益性绿地及水面湖泊、小溪占44万平方米(占总面积38.5%),公建配套及公益性场馆20万平方米,老年颐养占地约51万平方米,商业占地44万平方米。项目融合丝绸之路历史渊源,建设集旅游度假、文化艺术、老年颐养、国际会展、特色餐饮、剧场、体验购物集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休闲综合体。  

项目分三期建设具有浓郁古汉唐风格的标志性绿色建筑群,包含古镇市井区、五星级酒店度假区、文化创意交流区、国际会展中心四大功能区。  

25亿  

甘肃中贸集团  

2015-2017  

6.   

甘肃首嘉文化旅游产业园(在建项目)  

该项目总占地面积75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8000平方米,预计分三期进行建设。其中机场南路3322号主体服务区,占地面积45000平方米,建设有:嘉峪关市河西走廊游客集散综合服务中心、嘉峪关市电子商务产业园、创客孵化基地、自然地理博物馆、嘉峪关市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富城路888号项目支撑区,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建设有:旅游纪念品生产研发基地,物流仓储等。  

10.4亿  

甘肃首嘉文化旅游产业园  

2015-2020  

7.   

嘉峪关市纪录片小镇(在建项目)  

嘉峪关市雄关古镇坐落于嘉峪关市飞机场与横沟村交汇处向北500米,与酒钢紫轩万亩葡萄园相毗邻,总规划占地面积367亩,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5.6亿。规划建设二进式仿古四合院及三层别墅88套,采用红柱、青瓦、青砖、飞檐凌空复古式建筑风格。会展中心两座,仿古建筑风格,总建筑面积16478.04平方米。生态馆两座,总建筑面积17666平方米。自2012年手续全部办完后,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公司员工的不懈努力下,于2002年7月份正式开工建设,整个项目预计分三期完成。  

5.6亿  

嘉峪关市文广新局  

2016-2017  

8.   

玉龙湾文化休闲生态园(在建项目)  

该项目以“文化为魂、空间为体、商业为心”为总体定位,主要功能为集美食、休闲、购物、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城中小园,酒吧一条街、美食一条街、度假酒店、咖啡吧、休闲式商业超市构建嘉峪关市南市区特色夜生活场所。项目总用地面积73790平方米(约合110.62亩),规划总建筑面积为77717.1平方米。  

2.723亿  

嘉峪关瑞隆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  

2016-2017  

9.   

嘉峪关冰雪文化体育产业园“大漠温泉小镇”文化旅游项目(在建项目)  

以温泉养生文化为主题特色而打造出来的“沙漠绿洲”室内主题温泉项目。项目依托先进的光影特效技术,打造国际一流的梦幻主题视觉盛宴,以嘉峪关“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特色文化、特色商品商贸、特色客栈、特色美食、特色工艺、特色表演为创意依据打造主题文化商业街区。项目融入全天候度假理念,集特色沐浴、养生、理疗、休闲、水上主题乐园和室内外主题拓展、青少年主题娱乐、职业培训以及中青年、中老年的长期互动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打造全天候、全景观形态的四季主题体验项目,四季欢乐将是本项目的一大特色。  

7.6亿  

嘉峪关市体育局  

2016-2020  

10.   

戈壁大峡谷景区(规划建设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5亿元,总用地面积95.2公顷(1428亩),总建筑面积8570平方米。项目以祁连雪山、峡谷地貌、河曲景观、戈壁沙漠、长城遗迹等为主体景观,由嘉峪关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多渠道筹资,依托被誉为“戈壁峡谷、地质奇观、中国唯一”的讨赖河大峡谷自然景观而建,主要由旅游综合服务门区、边塞文化科普教育区、长城文化旅游区、戈壁峡谷游览区、地质遗迹保护区及自然生态区六个功能区组成。  

5亿  

嘉峪关大景区管委会  

2018-2020  

11.   

峪泉古街古镇  

(规划建设项目)  

峪泉古镇项目占地54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文化景观带、商业区、文创园区、教育园区、文化景观区、商住混合区等几大功能分区。  

峪泉古街项目拟收集一批散落在民间的旧民居建筑,重组复原,打造一条融合地域民俗特色,明清文化于一体的约1.4公里的峪泉古街,规划分为苍垣梵音、通关集市、河西风情、时尚丝路、中原街坊等板块。  

10亿  

嘉峪关  

大景区管委会  

2017-  

2020  

12.   

紫金城邦文化旅游商业综合体(规划建设项目)  

该项目占地面积为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规划建设包括:大型会展中心、下沉式商业广场、大型景观休闲广场、巨型水幕景观、西部文化美食广场、五星级文化酒店、城市之门、体育康复健身中心、文化数字影院、商务写字楼等。  

5亿  

甘肃恒基文化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2017-  

13.   

南湖房车营地(规划建设项目)  

该项目拟建设嘉峪关国际房车服务基地,该基地为二级房车服务基地,同时凸现“长城文化、边关风情”为主题的地域特色;拟选场址为:嘉峪关机场东南侧。嘉峪关长城第一墩景区露营地,依托“嘉峪关大景区”建设,为五星级文化景观型房车露营地,定位为“丝路新驿站、长城第一营”;拟选场址为:长城第一墩景区内的戈壁大峡谷西侧。嘉峪关南湖景区露营地,依托“嘉峪关南湖生态景区”建设,为二星级田园型露营地;拟选场址为:嘉峪关南湖生态景区。嘉峪关悬壁长城露营地,依托“嘉峪关大景区”建设,为四星级文化景观型房车露营地;拟选场址为:嘉峪关悬壁滑雪场前。嘉峪关草湖公园露营地,依托“嘉峪关草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为三星级水域型房车露营地;拟选场址为:嘉峪关新城草湖。  

南湖房车营地项目规划占地面积147065.15平方米,主要建设营地给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房车营区、自驾车露营区、帐篷露营区、综合服务中心、租赁(接待)中心、卫生设施和休闲运动设施等功能区域和设施。  

5000万  

甘肃嘉峪关水文化(集团)有限公司  

2016-2018  

14.   

丝绸之路彩绘艺术大观(规划建设项目)  

该项目计划建成3000平方米的彩绘大观展厅,真实反映宇宙起源、人类起源、藏族族源、历代赞普等历史文化。该项目是用唐卡的艺术表现形式来绘制丝绸之路灿烂的史诗长卷,能够形象地体现出中国的大国精神与风貌,具有极大地文化政治意义,是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积极响应,是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具体实施和生动体现。    

4500万  

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  

2017-2018  

15.   

嘉峪关市文化艺术中心(规划建设项目)  

该项目是融合地域文化风情,应用现代高科技,突出人文魅力之城,彰显长城文化特色的嘉峪关市文化艺术中心。融展示、展演、科普、教育、娱乐休闲、音乐舞蹈、旅游观光、文化产业于一体的中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文化馆、美术馆(含画院)、非遗保护中心、文艺展演展播中心四个主要场所。  

1.2亿  

嘉峪关市文广新局  

2017-2019  

16.   

嘉峪关市航空博物馆产业基地项目(规划建设项目)  

建设“航空”为主,集航空展览、航空科技、航空文化及航空体验、娱乐、创意等于一体航空产业基地。我市与省体育局拟定在嘉峪关滑翔基地原有场地基础上修建航空博物馆一座、多功能综合楼一栋,飞行跑道延长拓宽,配套建设联络道及基地公共设施。规划占地15万平方米,本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甘肃省航空运动龙头机构,全国航空飞行品牌基地。项目概算总投资1.2亿元,与省体育局合作建设。目前已甘肃省体育局航空运动学校完成初步方案及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  

1.2亿  

嘉峪关市体育局  

2017-2019  

17.   

魏晋民俗文化展览馆(规划建设项目)  

该项目位于距市区18公里的新城乡,主要展示魏晋砖壁画墓发掘的古墓18座复原图以及出土的砖壁画七百余幅,包括农耕、采桑、畜牧、井饮、狩猎、屯垦营田、宴饮、奏乐、博弈、出行、营帐、车与、丝束等,以文物为依托,充分再现魏晋时期的民俗文化生活,作为我国丝绸之路上的一部百科全书,为研究魏晋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风俗及农牧外交、气候等提供可靠的实物依据。  

1亿  

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  

2017-2019  

18.   

嘉峪关黑山岩画风景区旅游开发项目   

(规划建设项目)  

该项目计划投资5.4亿元,拟在悬壁长城景区和石关峡周边规划建设集黑山峡谷探险、黑山岩画探秘、大草滩水库观景、石关峡水道漂流为主要内容的旅游项目。计划建成黑山岩画博览馆、黑山艺术工坊、特色驿站、丝绸古道、军垦艺术田园等旅游设施。  

5.38亿  

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  

2017-2019  

19.   

文化旅游产业创意园区(规划建设项目)  

该项目分为“文化创意展示、餐饮住宿、大型停车场、自驾游集散中心以及市民休闲娱乐广场”五大功能区。其中,文化创意展示区将建设园区的创业楼、体验馆,创业楼面积约3200㎡,设置专业户外运动用品商城、大学生集创中心等,为进入园区的大学生创业以及微小型企业提供从公司注册到设计装饰一站式服务;体验馆内部有书店、俱乐部等。  

未来,文化旅游产业创意园将被打造为嘉峪关老工业区转型升级为文化旅游产业园的典范,打造一个科技智能园区,成为嘉峪关市再生产空间和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构建“文化”“旅游”“创意”“物联网”等新型产业生态集群。  

3亿  

嘉峪关  

大景区管委会  

2018-2020  

20.   

户外徒步基地(规划建设项目)  

该项目以远离城市建筑为选址区,建设基础性设施,如停车、道路、卫生间、接待中心等,配套经营攀岩墙、烧烤设施租赁、露营装备租赁、户外装备的销售、户外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建设以休闲、徒步、露营、自驾为主体的户外营地,辅以自助烧烤、娱乐、健身、少儿活动,着力打造以放松身心、亲子活动、娱乐休闲为主要目的的活动中心,打造亲近自然、绿色休闲的主题文化。  

2亿  


2017-2018  

21.   

时代记忆博览馆(规划建设项目)  

该项目是一个能够带着游客找回嘉峪关记忆的奇妙世界,将游客的记忆存入让记忆永恒的魔法盒子,使游客成为一个游走在时间与空间的“忆客”,穿梭在自己的记忆中,看到与我们相关的人们与相关的记忆。  



2018-2020  

 

附录二:主要任务及重大工程列表  

序号 

主要任务 

重大工程 

牵头单位 

配合单位 

1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人力资源培育和引进工程  

文广新局、旅游局、文物局  

组织部、人社局、教育局、编办、财政局、  

2  

完善文化产业体系  

文化企业培育工程  

文广新局  

发改委、商务局、财政局、旅游局、国税局、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河西走廊文化创意中心建设工程  

文广新局  

科技局、工信委、建设局、财政局、旅游局  

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学科体系转型工程  

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局、人社局、编办、财政局  

甘肃省大学生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工程  

文广新局  

旅游局、科技局、工信委、财政局  

文化衍生品研发生产工程  

三产中心  

科技局、财政局、文广新局、文物局、旅游局  

影视制作提升工程  

文广新局  

旅游局、文物局、体育局、科技局  

弘扬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工程  

文广新局  

教育局、文物局、工信委、规划局、旅游局  

文化产业发展反哺文化事业工程  

三产中心  

发改委、文广新局、旅游局、文物局  

城市文化标识系统及文化产业营销工程  

建设局  

规划局、文广新局、工信委、财政局、旅游局  

3  

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文化产业发展区域协作工程  

发改委  

商务局、三产中心、文广新局、财政局、旅游局、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文化产业对外合作交流工程  

文广新局  

商务局、文物局、财政局、旅游局、体育局  

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升级优化工程  

三产中心  

文广新局、旅游局、文物局、体育局  

全域旅游发展建设工程  

旅游局  

文广新局、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委、财政局、文物局、体育局  

嘉峪关独立旅游目的地建设工程  

旅游局  

文广新局、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委、财政局、文物局、体育局  

4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人工智能VR产品开发工程  

文广新局  

科技局、发改委、财政局、文物局、旅游局、三产中心  

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园建设工程  

文广新局  

科技局、发改委、财政局、建设局、国土局、旅游局、三产中心  

嘉峪关雄关影视基地建设工程  

文广新局  

国土局、建设局、财政局、旅游局  

嘉峪关工业旅游建设工程  

工信委  

旅游局、工业园区、财政局、文广新局、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文化旅游产业升级创新工程  

三产中心  

发改委、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文广新局、旅游局  

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工程  

文广新局  

农林局、科技局、工信委、发改委、财政局、文物局、旅游局、三产中心  

文化体育基地建设工程  

体育局  

文广新局、发改委、财政局、旅游局、三产中心  

5  

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  

丝绸之路(嘉峪关)国际房车博览会品牌提升工程  

文广新局  

旅游局、财政局、商务局、体育局、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文化消费提升工程  

发改委  

文广新局、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商务局、旅游局、财政局、市场监督管理局、三产中心  

 

附录三:概念阐释  

1.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我国有关文化产业的定义,从广义上讲,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是指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从狭义上讲,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摄影、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在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中,对文化产业的定义进行了更为精准的界定: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并进一步说明了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从内涵)和与其相关生产活动(从外延)的范围指向。根据2012年的分类标准可以概括出,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文化用品的辅助活动和专用文化设备的生产活动成为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主要内容,其中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构成了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主体,其他方面则是补充。  

2.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主要区别在于“创意”二字,文化产业并不是创意产业,创意只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所有的文化产业都只是围绕着创意来展开活动的。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中,知识产权、文化产品及服务被认为是创意产业的核心内容。  

3.本规划适用的文化产业概念:本规划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产业概念为基础,充分考虑近年来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整合两个概念涉及的领域,以传统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广义概念为概念体系进行规划。狭义文化产业=传统文化产业+现代文化产业=(广播影视、音像、出版印刷、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动漫+游戏+文化科技+装备制造等);文化旅游业=旅游与相关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文化业态,如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文化衍生品、旅游+演艺等;广义的文化产业=狭义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业。  

4.文化软实力: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软实力——国际政治的制胜之道》一书中,首先提出软实力概念。他认为,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其力量源泉是基于该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影响力和凝聚力。简言之,文化软实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我国提出的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传播力而形成的体系。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制度体系;二是指建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上,以人的精神、品格为核心的国民素质,培育、继承和发展一种独特的民众精神和品格;三是包括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会展、动漫游戏、新媒体等可以产业化运营的文化产业。  

5.工业设计:指以工学、美学、经济学为基础对工业产品进行设计。工业设计分为产品设计、环境设计、传播设计、设计管理4类;包括造型设计、机械设计、电路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规划、室内设计、建筑设计、UI设计、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动画设计、展示设计、网站设计等。工业设计又称工业产品设计学,工业设计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美学,人机工程学,机械构造,摄影,色彩学等。工业发展和劳动分工所带来的工业设计,与其它艺术、生产活动、工艺制作等都有明显不同,它是各种学科、技术和审美观念的交叉产物。  

6.商业模式:是一种描述企业如何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获取价值的基本原理。一种商业模式往往涉及9个方面的要素:客户细分、价值主张、渠道通路、客户关系、收入来源、核心资源、关键业务、重要合作和成本结构。”这9个要素是构成商业模式的必要条件,缺乏任何其中一个,商业模式就无从谈起。同时这9个要素覆盖了商业模式的4个主要方面,即客户、提供物(产品/服务)、基础设施和财务生存能力。  

7.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是指文化企业在明确外部条件和内部资源的前提下,在市场竞争与政府干预的双重调节下,如何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获取价值的基本原理,以最大程度地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8.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是借鉴成熟资本市场“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模式,由发起人定向募集,委托专业机构管理基金资产,主要采取股权投资方式解决文化产业融资问题的一种探索和尝试。  

9.电子商务:是指在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和增值网上以电子交易方式进行交易活动和相关服务活动,是传统商业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网络化。一般可分为企业对企业(Business-to-Business,即B2B),企业对消费者(Business-to-Consumer,即B2C),个人对消费者(Consumer-to-Consumer,即C2C),ABC分别是代理商对商家对消费者,企业对政府(Business-to-Government,即B2G),线上对线下(Online To Offline,即O2O),商业机构对家庭消费(Business To Family,即B2F),供给方对需求方(Provide to Demand,即P2D),门店在线(O2P模式)等8种模式。  

10.文化金融:是指发生在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活动中的所有金融活动。从金融的角度看,文化金融是指金融工作中所有与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相关联的金融业务。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要加快文化金融服务创新,研究开发符合文化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和加大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力度的当务之急。  

11.产业联动:产业联动发展是产业发展中的特定类型,是指满足产业全产业链中的区域分工与协作发展。在产业链中,不同区域可以根据该产业发展的区域比较优势院长,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写作,实现产业和区域的共同发展。  

12.智慧旅游: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发布,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智慧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将体现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的三个层面。  

13.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智慧城市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  

14.形象识别系统CIS:CI是英文City Identity的缩写,有些文献中也称CIS,是英文City Identity System的缩写,直译为形象识别系统,意译为形象设计。CI系统是由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 简称MI)、行为识别(Behaviour Identity 简称BI)和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 简称 VI)三方面所构成。CI是指有意识、有计划地将自己的各种特征向社会公众主动地展示与传播,使公众在市场环境中有一个标准化、差别化的印象和认识,以便更好地识别并留下良好的印象。  

1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6.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核心思想是将科技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主要动力,代替传统的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驱动的发展模式。  

17.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18.全域、全季、全业旅游: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旅游及相关资源的优化提升,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模式;全季旅游是指打破旅游旺季和淡季区分明显的状况,将旅游拓展和延伸到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旅游发展模式;全业旅游是指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等全产业提供旅游产品的旅游发展模式。  

19.“互联网+”: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20.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全过程”合作关系,已授予特许经营权为基础,以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为特征;通过引入市场竞争和激励约束机制,发挥双方优势,提高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供给效率。  

21.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国务院2013年1月批准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按照国家关于甘肃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建设文化大省的总要求,打破现有行政界限,统筹全省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以文化建设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确定了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的工作布局。“一带”是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三区”是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十三板块”是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节庆赛事会展举办。  

22.“13685”发展战略:2015年12月,省委、省政府出台的《甘肃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围绕一大构想,着力构建三大平台、六大窗口、八大节点城市,推进五大重点工程建设的发展战略。一大构想:围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构想;三大平台:着力推进以兰州新区为重点的向西开放经济平台;以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重点的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以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为重点的经济贸易合作平台三大战略平台建设;六大窗口:依托我国在沿线国家建立的产业园区和境外经贸合作区,积极建设面向六大国际经济走廊多国为重点的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的对外窗口;八大节点城市:进一步提升兰(州)白(银)、平(凉)庆(阳)、天水、定西、金(昌)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等重要节点城市的支撑能力;五大重点工程:确定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产业合作、人文交流、生态建设、金融创新支持等五个方面的重大工程建设任务。  

23.“3341”项目工程:2012年10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3341”项目工程的决策部署,即打造三大战略平台、实施三大基础建设、瞄准四大产业方向,确保到2016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打造三大战略平台,打造以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的经济战略平台、以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的文化战略平台、以国家生态屏障建设保护与补偿试验区为重点的生态战略平台。实施三大基础建设,深入实施交通提升、信息畅通和城镇化建设。瞄准四大产业方向,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富民多元产业、区域首位产业。  

24.“6873”交通突破行动:甘肃为全面贯彻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规划,将举全省之力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6873”交通突破行动。即从2015年起用6年时间,完成投资8000亿元,建成公路、铁路70000公里以上,实现全省对内对外公路畅通、铁路连通、航路广通3大突破,从根本上解决交通发展不足的问题。  

25.振兴老工业基地:甘肃省老工业基地指纳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的白银市、天水市、嘉峪关市、金昌市和兰州市七里河区以及资源枯竭型城市兰州市红古区等。  

抄送:市委办公室,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  

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1月3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