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农村局四项措施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助力农民增收

发布日期:2022-09-30 17:22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嘉峪关市农业农村局

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等农业重点任务,以发动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小农户为抓手,以开展多元化农业生产服务方式为重点,大力实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有效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22年全市实施小麦多环节农业托管面积13000亩,玉米单环节托管面积预计23000亩,截止9月30日,玉米托管面积已完成8000亩。

图为2022年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小麦、玉米收割现场

一、聚焦区域资源,组建服务联盟体系

一是积极培育服务主体。鼓励农资企业、农业科技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各类涉农组织依托原有的技术、装备、渠道、市场等优势,采取“农资+服务”“科技+服务”“农机+服务”等方式,积极向农业服务业拓展,开展农资供应、技术集成、农机作业等综合农事服务,促进技物结合、技服结合。二是大力提升服务水平。围绕“如何种好地”,着重加强农业生产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服务能力建设,依托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积极引进新装备、新机具,鼓励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手段,示范引领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提升服务装备现代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三是创新组建服务联盟。在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名录库中公开遴选新城镇6家具有社会化服务工作经验,内部管理制度健全,财务管理规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并广泛吸纳家庭农场、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等主体联合组建成镇域性的农业服务联盟,为成员和小农户提供“农资+服务”“科技+服务”“农机+服务”等综合性的社会化服务。

图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培训会

二、创新服务方式,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一是“保姆式”托管。加大对土地流转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引导土地逐步向村集体、合作社、农业企业集中流转,2022年新城镇流转土地1.2万亩。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将辖区内农机合作社、农资经销户、种植大户等都纳入到服务联盟体系,在农资、农技、市场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开展“一站式托管”服务,开展产前、产中到产后的“保姆式”农业生产服务,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二是“菜单式”托管。在不流转土地前提下,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围绕耕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订制机播机收、水肥一体、飞防植保等“菜单式”农事服务项目,农户根据自身农机具和劳动能力等情况,按照生产需要,按单“点菜”、自主选择服务内容,使农事操作更加精准、细致,不断提高农事服务精准化水平。

图为村集体对集中流转的土地开展“保姆式”托管

三、全程精准监管,保障托管服务质量

一是统一安装监控设备。对参与服务的农业机械统一安装使用哈工大农机精准作业监控设备,共安装35台,依托农机精准作业平台,随时查看农业服务主体作业信息,对经营主体和服务对象实现更加精细化的监管,有效提高农业托管作业质量。二是严格签订项目合同。按照要求,合作社与镇政府、服务对象签订服务合同,明确服务地块、服务内容、作业质量、完成时限、收费标准、补助标准、绩效验收和违规责任等,按照服务合同提供田间作业服务。市农业农村局定期开展检查,采取现场检查、入户走访、电话访问等方式,对服务作业面积、服务质量及农户满意情况进行监管和验收,确保项目实施到位。

图为新城镇青贮玉米收割现场


四、实现多元发展,彰显社会化服务成效

一是激发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活力。通过整合辖区经营主体资源,尊重小农户经营意愿,探索划片联盟服务模式,不仅服务了小农户生产,整合了分散、小规模的经营主体,还增强了经营主体服务的能力和规模,构建成较为完善的 “小农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丰富了农村经营制度体系,带动了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共同发展。

二是耕地地力有效提升。通过机械化深耕深松、秸秆粉碎还田,培肥了地力,增强了土壤抗旱抗涝能力,化肥、农药实现了减量增效。据统计,农药用量每亩减少10%,化肥施用量减少10%,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是村级收益有效提升。2022年,新城镇将新城村、长城村2个发展服务能力较强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纳入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范围,参与2022年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探索“村两委+村集体+服务主体+农户”的托管服务模式,充分发挥村集体“统”的功能,开展小麦、玉米耕、种、收等环节托管服务。通过开展农业生产托管,小麦亩均投资减少47元,玉米亩均减少15元,2个村集体托管小麦5537亩、玉米预计9200亩,仅托管服务一项年增收可达到20万元。


撰稿:赵丽玲

审核:雷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