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扬帆风正劲——我市锚定目标唯实争先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
历史从来不辜负搏击者、奋进者。嘉峪关,中国西部一座年轻的工业旅游生态城市,用“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一次次地向新时代、新征程讲述着奋进中的蝶变、跃升中的豪迈。
2023年上半年,全市产业投资增长72.9%,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 72.1%,其中工业项目投资增长 75.4%,排名全省第二位,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22年同期的43.12%提升到66%,创历史新高;
第二十九届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签约项目52个,签约总金额 1016.64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上半年,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4.2亿元,同比增长904.1%,增速排名全省第一;
上半年,全市共接待游客288.9 万人次,同比增长72.6%,旅游收入17.1亿元,同比增长98.3%,带动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增速居全省第一位;
……
“创历史新高”“创历史最好水平”“增速排名全省第一”“增速居全省第一位”……成绩是谋和干的结晶,更是汗水和付出浇筑而出的绚烂绽放。
嘉峪关,一座英雄的城市,一座开放的城市,一座绿色的城市。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嘉峪关人始终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执着和担当,推动一系列关系城市发展和未来的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让国家战略、区域谋划、城市布局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棋局中交叠共生、共存共荣。
向西开放,潮起丝路。嘉峪关,正以一场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之举蓄势开启一个个新的征程。
做强工业:
扭住城市崛起之源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一子落,满盘活。”这“一子”就是战略导向的核心、谋篇布局的棋点,抓住了,抓到位了,一切问题则迎刃而解。
对嘉峪关来说,这个棋点就是“工业”。
多年来,嘉峪关前进的每一个风口浪尖都不曾忽略过“强工业”三个字。因为“城之大者”关乎长远。
从“做精钢铁产业”到“做强铝产业”,再到“做优新能源产业”,不管是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还是新兴产业的扬帆起航,嘉峪关从来都是因势而谋、顺势而为,推动钢、铝、新能源在嘉峪关的沃土上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与禀赋优势完美契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对嘉峪关来说,高质量发展首先就要紧紧扭住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蓄势破题。蹚出一条新旧动能转换的新路径确实不易。
但壮士必须断腕,否则伤筋动骨的痛就会接踵而至。嘉峪关深知:看见多远的过去,就能预见多远的未来。
做精钢铁产业,必须实现产业链向高端迈进、价值链向顶端跃进、拓新领域向高附加值挺进。
近年来,嘉峪关市相继研发成功超纯铁素体不锈钢、抗菌不锈钢、高性能桥梁用钢、核用钢等高附加值产品,持续扩大高品质碳钢和精品不锈钢产业规模,加快开发先进轨道交通用钢、光热发电用不锈钢、新型高强塑汽车钢等产品。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抓大事,谋长远,不是扭住一个点不放,而是要胸怀全局、胸怀未来,在点与点之间找到和而不同、协力并举的共进之道。
这为嘉峪关做强铝产业开辟了新视野。
因时而动,循势而往。近年来,嘉峪关市铝产业发展迅速,已建成全国第六、西北第二的铝产业基地,具备年产电解铝170万吨、各类铝材175万吨、预焙阳极65万吨的能力。
立足禀赋,放大优势,方可引领潮头。
围绕建设千亿级铝产业集群的目标,嘉峪关市与酒钢(集团)公司地企联合延链、补链、强链,推动铝产业上游向氧化铝、再生铝等原料延伸,中游在全国范围争取电解铝产能转移,下游引进一批精深加工项目和高附加值产品,加速构建“氧化铝-电解铝-铝材-铝制品深加工”全产业链条。
说了干,马上办。目前,嘉峪关市与河北文丰签约的1200万吨氧化铝项目加速推进,建成后将成为西北地区乃至于全国最大的氧化铝生产基地,从而加快补齐上游短板、保障原料供给安全、实现产品就地消纳,全面提升嘉峪关铝产业的竞争力。
未来,嘉峪关将依托电解铝产业基础和新能源电力优势,努力在“十四五”末形成200万吨以上的再生铝产能,打造西安以西、乌鲁木齐以东最大的再生铝回收生产基地。
目标昭昭,催人奋进。
实践证明,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市之要,定能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的作为。
深谙此道的嘉峪关,依托资源禀赋和配套能力,主动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以绿能换绿电、以绿电换绿产,推动新能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选定新能源,持续做优新能源产业,嘉峪关目光灼灼。要知道,嘉峪关地处被誉为“陆上三峡”的河西走廊风光电资源核心区,全年平均太阳能辐射量为6129兆焦/平方米,日照总时数达3316小时,是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的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试点地区,优势的确不容小觑。
应势而动。嘉峪关把新能源作为产业提质增效、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路径,抢抓国家“双碳”战略机遇,按照基地化推进、全产业链发展的思路,着力构建“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绿色能源体系,努力打造区域电价“洼地”、产业发展“绿地”。
坚持用资源换产业的理念,引进落地了总投资120亿元的索通低碳产业园、投资12.3 亿元的浙江甬金 22 万吨精密不锈钢板带等配套项目,成功签约深圳吉宝水平双极性固态层叠铅碳电池、寰泰能源100MW/400MWh全钒液流共享储能电站、宁夏含光1GW/2GWh电网侧储能电站等重大项目,新能源优势加速转换放大。
乘势而上加快转型升级,强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嘉峪关更大的变化未来可期,也必将给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惊喜。
做活文旅:
打开城市活力之门
琴瑟和鸣,美美与共。
旅游是形,文化是魂。奏响文旅和谐相融最美乐章,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烘托和熔铸。
嘉峪“厚重”,在于多文。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地名录、闻名遐迩的嘉峪关,素有“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之美誉,嘉峪关关城是其中最富传奇色彩,也是建筑规模最大的一处地标建筑。
2019年8月2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嘉峪关关城,拾级登上城楼,仔细察看关城布局,登高望远:“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嘉峪关全力做好长城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文化价值挖掘,加快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嘉峪关段)建设,谋划实施了嘉峪关关城、嘉峪关·关城里、嘉峪关方特丝路神画三大景区融合贯通工程以及游客服务中心改造提升工程,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在新时代的嘉峪关文旅融合之路上熠熠生辉。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化的荣光才能重焕,旅游的活力也才能充分涌流。这是文化大放异彩的精彩书写,更是旅游彰显风骨的重要依托。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今年以来,嘉峪关市积极抢抓文旅市场全面恢复机遇,着眼于补齐旅游基础设施短板、丰富旅游产品线路,加速形成景区联动集聚效应,让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的文脉在与旅游的相融相生中实现新的蜕变和升华。
然而,做活文旅,实现文化和旅游的绝妙联姻,利好的政策、场景的创新、氛围的营造、产品的优化、供给的适配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小细节。
把握好时与势,打好文旅“组合拳”,嘉峪关及时出台《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补贴奖励办法》《加快复苏文旅行业 激活旅游市场工作方案》《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措施,持续激发文旅消费内生动力。
丰富有效供给,打造文旅新场景,嘉峪关不断加大旅行社“引客入嘉”奖励力度,加快培育自驾露营、夜间经济、户外体验、湿地观光等休闲类旅游产品。
目前,白鹿隐居露营地、露云娜美星空营地等一批文旅补短板项目落地建设,草湖湿地公园国家3A级旅游景区建设和周边区域开发利用全面启动。
向内发力,向外借力,嘉峪关积极开展宣传推介活动,主动邀请东方甄选等团队来嘉宣传推介,成功举办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公开组)铁人三项资格赛暨 2023年嘉峪关“一带一路”国际铁人三项长城戈壁挑战赛,有力促进了文旅商体融合发展。
着眼长远,从基础抓起,耐心培育,嘉峪关还积极协调中铁兰州局集团冠名开通“嘉峪关·1号”(嘉峪关⇌兰州)、“嘉峪关·2号”(嘉峪关⇌西安)高铁列车,嘉峪关至兰州时间缩短至4小时以内,至西安8小时可达,努力为文旅消费提供更舒适、更快捷的消费体验。
不断激发、夯实文旅产业的生机与活力,嘉峪关收获满满。上半年,全市共接待游客 288.9 万人次,同比增长72.6%,旅游收入17.1亿元,同比增长 98.3%,带动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增速居全省第一位。
准确的判断、科学的谋划和合宜的理念,为嘉峪关抢滩文旅发展高地赢得了主动、赢得了先机。嘉峪关的优势,嘉峪关的后劲,嘉峪关最美的文化底色,必将源于斯,也必将长于斯。
生态之变:
续写城市永续华章
绿色永驻,福泽后裔。
从“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到“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说把多少真金白银捧在手里,而是为历史、为子孙后代去做”,再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从建市伊始,嘉峪关就把生态立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牢牢坚守、矢志遵循。以生态高颜值促经济高素质发展,这些年,嘉峪关以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韧劲和定力,推动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生态愿景一步步成为现实。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向绿色出发,争当“生态优等生”,嘉峪关的“绿色答卷”充满艰辛,也收获满满。2023年的数据可见一斑。
看空气指数:1-5月,嘉峪关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49,排名全省第三,优良天数106天,占比70.2%。
看颗粒物浓度: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均值72微克每立方米,细颗粒物浓度均值24微克每立方米,各项指标均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标准。
看水源水质: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达标率100%,全市无劣Ⅴ类水体。
看噪音阈值:全市声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功能区噪声、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监测值均在相应标准限值范围内。
成绩可圈可点,但并不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就此即可停滞不前。要知道,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了限额就意味“竭泽而渔”,发展质效和发展动能注定要遭受种种羁绊。
作为工业之城的嘉峪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每一步,从来都是把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环保执法看得格外重,须臾不曾怠慢过。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
思想决定行动,目标引领方向。
紧盯污染防治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细化实化污染防治攻坚措施,以清单方式按月调度各项工作进展情况,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攻坚任务;
运用在线监控、空气质量微测网、走航监测和现场巡查等“人防+技防”措施,做好工业、燃煤、扬尘、机动车尾气四类污染源排污监管;
统筹水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持续强化水源地监管,保障饮用水环境安全,定期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开展巡查,确保污水达标处理、设施有效利用;
强化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开展报废汽车拆解行业固体废物整治、废弃危险化学品领域重大隐患排查整治等专项行动,督促涉危险废物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
……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实现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必须出实招、下实功、动真格。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嘉峪关从未手软过。
今年上半年,嘉峪关共出动执法人员480人次,检查企业210家次,立案处罚4起,罚款135万元,移送公安行政拘留1人;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开展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公布嘉峪关市2022年环境信息披露企业名单,名单内40家企业均在“甘肃省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系统”完成2022年度企业环境信息填报;
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向法院、检察院、公安、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10部门征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线索,开展甘肃鸿运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排放废水致土壤环境损害案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
……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创新体制机制,真正让保护者、贡献者得到实惠,把利益融入责任中,实现责任和利益双向转化,嘉峪关各责任主体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和行动愈发彰显。